文艺范十足的浙江浦江县,带着隐士的淡然,静静地蜗在金华的北部,用它的古朴和迷人吸引着各地的文人墨客,古宅、牌坊、木雕……它的每一次回眸,都带有迷人的色彩,俯仰之间,皆是韵味十足。

  浦江钟灵毓秀,拥有很多美誉:中国书画之乡、中国民间艺术之乡、中国诗词之乡等等。它时而山花烂漫,时而古意悠悠。小桥、流水、人家成了它的本意,在四季更替中它把日子过得慢条斯理。在这里,习惯于穿梭在高楼大厦的我们,可以把自己沉浸进去,或停或走,或仰望或冥想,在这里,习惯于游走在高负荷的我们,可以把自己完全放空,来一次深层次的养心养肺。

  浦江美景很多,你如果无从下手,就先去登个仙华山吧,云雾缭绕,带着仙女传说故事的它竹深泉清,山间峡谷深切,屏山环水,别具风韵,以奇、秀、险称誉江南。

  仙华山五峰,每座峰浑然一柱,细看如五指,又如巨芋。山峰不高,却各具特色:玉圭峰的挺拔,情侣峰的缠绵,玉尺峰的峻秀,嫘祖峰的专注,大钟峰的壮硕,少女峰的雄奇……无一不在彰显“仙华胜景”的独特。

  进入山门是昭灵宫。站在广场中央,可以看到太极图案,还有周边围拢摆放的十二生肖石雕。相传这是轩辕黄帝少女元修得道升天的地方。

  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。几千年来,仙华山便和仙结缘。无论是古老的宗教传说,亦或是云雾缭绕,缥缈若仙境的自然风光,都是仙气十足。翠绿的竹叶半掩着仙华山五峰,遮住了它的身体,却遮不住它的绝代芳华。

  竹林深处,曲幽通径。这是唯一一条能盘旋而上到达峰顶的小道。

  仙华山线路分东西两线,西线奇石罗列,可以依据你的想象,幻化成不同的形状。再加上它特有的地质风貌,那些让人无法解释的图案,让你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

  沿着百仙岗的其中一条游路,刚巧分布有七块巨石,这七块巨石又刚好组成北斗七星形状。这个天然的巨石北斗七星阵,斗口、斗柄形象分明,斗口朝南,斗柄指东,为春季北斗七星形状。看来仙华山确有仙气,否则又如何说得通如此神秘的现象。

  仙华山曾经是海底,地壳运动后变成了山脉,在西线还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流纹石,这可是海水冲刷而成的斑斑痕迹。

  “吉日癸巳”这四个大字你看出来了吗?据说传周穆王力排幕僚谏言,在本不是吉日的癸巳日发兵出战,却大获全胜,遂即兴用剑在岩石上刻下篆体“吉日癸巳”四字。

  在大山深处,马岭古道旁,有一座世外桃源,周围群山环绕,竹林苍翠浓郁。而马岭村就在其间若隐若现。这些黄泥房依山而建,古色古香,如一位独立遗世老人,淡然、安详,据说已经有500多年历史了,如今的马岭村已被外婆家创始人吴国平租来打造“中国最美民宿。”

  村里到处都是黄土斑驳的老宅,毕竟在大山里,朴实的村民,就地取材,黄泥、石块、木头成了他们建造房屋的主材料。

  这些屋子贴着山势层层而上,似在述说着如水的年华,那光滑的石子路间隙布满了绿绿的青苔,平添了几分岁月的沧桑。

  村里最大的一棵树,便是这棵树龄达1200年的榧树了,估计要五六个人才能把它抱在怀里。

  离马岭村不远的新光村也十分有特色,两边是石头和砖瓦摞起来的房屋,中间一条石铺弄堂,石屋和弄堂相依相伴,带着一种清冷和优雅,就这样出现在眼前。

  两位晒太阳的老人,一只懒洋洋的狗,几张不够平整的凳子,外加一座上了年纪的屋子,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祥和静好。

  粗看还以为是帘子,细看才知道这是在晒面。

  这就是以长、细、韧、滑而闻名的“浦江一跟面”。“浦江一根面”其实就是拉面。这可是一个技术活,恰到好处的揉捏,加上盐赋予的优秀伸展性,才能拉出韧性十足“一根面”。当然一根面的长度可以完全取决于面团的大小。

  阳光下,村民慢慢地用两根细细的长竹筷将面条拉至一人长后挂在架子上。

  白白的面条在黛瓦灰墙的老屋衬托下,在沧桑的笑颜里,衍生出一种质朴的乡土气息,更带有一种浓厚的文化底蕴。

  古朴的四合院,褪色的雕花门窗,还有一个青苔蔓延的天井……让人一眼就看到她抹不掉的风霜。

  随意推开一扇古朴的大门,但见枫叶暗红,透过枫叶依稀看到门内的雅致,让人蓦然想起堂宇深,花轩静,砖雕环门,羡煞五洲人,我想这就是禅茶一味的真谛吧。

  江南第一家”又称郑义门,世代居住在这里的郑氏家族,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。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,历经宋、元、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,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“锅”饭。而它的存在,也让我们理想之中的“乌托邦”得以真实地展现人类发展的历史上。

  “江南第一家”共有九座牌坊,规模巨大,气势宏伟。恰合郑氏义门的“一门尚义,九世同居”,这里的每一座牌坊都有出处,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故事。唯有静静聆听方能走进忠孝礼仪,走进九世同居的深远内涵。

  走过牌坊里面才是古镇,一如我们经常所见的江南小镇。小桥、流水、人家。马头墙、古门窗、悠然狭长的石板路,百转千折。如果你腻歪了城市里的车水马龙,不妨来这里走走,看看,涤荡一下浮躁的灵魂。

  昌七公祠,是以前郑氏家族一起吃饭的地方,旁边的是九世同居碑亭。虽已过经年,但还是能看出当时家族集体用餐的壮观场面。

  住在镇里的村民是最幸福的,可以守着老时光。推开古老的铜锁和木门,会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。

  夕阳下的楼阁,光影错落,昏黄的光线透过木格子窗射入进室内,也妖娆了这悬挂的植物。

  走入这间老理发室,宛如走进了历史长河,笨重的木头椅子,锈迹斑斑的可拔铁栓,会让那些老人想起那年少时光。不过这种老理发室已经很少见了,应该也属稀罕物了。

  郑氏宗祠坐东朝西,占地约5000平方米,共分为5进64间。灰白的“江南第一家”牌匾可是明皇帝朱元璋亲赐的。透过牌匾,可以想象郑氏一族当时的盛宠。

  祠内简朴整洁,庄严宽敞,古朴厚重,还是很符合郑氏大家族的文化内涵的。

  让今天的人们依然津津乐道的,是郑氏家族魅力不减的人文遗风。

  写有郑字的灯笼悬挂在廊檐上,那柔和的灯光静静地陪伴着这幢古建筑,也静静地陪伴着这栩栩如生的花鸟木雕。

  祠堂外的古树一看就有些年代了,最惊奇的就数这个木疙瘩,是否像一只眺望远方的猴子。

  嵩溪村位于浦江县东北部深山里,拥有1560间古建筑,据说这个村落是宋代建的。如今已经被外界熟识,被称之为“小杭州”。村内有一条小溪,叫嵩溪。它贯穿了整个村落,溪水清澈见底,有了它,嵩溪村也变得灵动自然。

  在村口有一座石板桥叫利济桥,据当地居民说,此桥建于道光8年。石桥有些斑驳,如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,守着这一方水土。

  利济桥的桥面上建有一进三开间的亭子——临水轩。据说凡是有溪流出村的水口,按照古代风水要求是要跨水建桥的。桥上再建亭或楼阁形成锁住水口的形象,寓意财富的水被永远留住。

  沿着悠长的石板路漫步村内,到处可看到岁月留下的印记。白墙,灰瓦,马头墙,各式各样的窗棂,香火缭绕的的宗祠……时间仿佛在嵩溪停滞。

  极目之处,到处是石头垒砌的古朴小屋,江南乡村的悠久与韵味,在这个古村落里隐隐散发。

  右边这栋古宅临街的四扇正方形的木窗有木头搭成镂空的“福、禄、寿、喜”四字,没想到这样一个小村落还有这样的灵思巧计。

  这样的工艺织布想必在浙江其他地方已经很难看到了,在梭子的翻转中,一块格子花布就织成了,老阿姨说她一天大约可以织两米,这样织出来的棉布当床单非常保暖。

  大概想将这种即将遗失的场景捕捉下来,我端起了镜头,大妈也扬起了最纯朴的笑容。

  木椅上的老人笑得童真。触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,这世上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这种简单的幸福。

  陪嫁的古床、梳妆台,仿佛把场景一下子拉回了那个年代。

  用来勾裘帐的铜勾,一看就是古董级别的。

  绿意葱茏的植物为这个有些破旧的天井增添了新的气息,也给木格子窗平添了些许雅致。

  无意中发现种在枯木桩里的多肉。它们借助于枯木的每一个缝隙,用心地生长,不知不觉成了最别致的风景。

  太师椅,方桌,瓷瓮,圆石,绿玉瓶,还有挑着的竹笼灯,看来嵩溪每个村民都是文人雅士。

  有景的地方必定有美食相伴,浦江也不例外。在浦江有很多美食,如米粉夹馃、豆腐皮包、米筛爬、牛清汤。。。现在正值冬天,喝牛清汤那真是极好的。牛清汤,就是用牛头、牛骨放在大锅里精心煮出来的汤,再放入牛筋、牛血、辣椒、胡椒粉等可口的配料,味道不同凡响。严寒的冬季,每走进牛清汤店,就要一碗放了干辣椒的牛清汤,几口喝下,头额冒汗珠,整个身体感觉热气腾腾,寒气顿散,那爽快劲太舒服了。

  除了牛清汤,浦江还有很有名的特色小吃,虽然我呆在那里没几天,可是那种舌尖上的美味却令我难以忘怀。

  这个糍粑裹着芝麻和糖,咬起来,甜而不腻,唇齿留香。

  这是豆腐皮包,是一种用豆腐皮包肉馅的美食,又称“炸响铃”。民国时“炸响铃”成为浦江的一大特色名菜,名噪一时。刚炸好的豆腐皮包薄如蝉翼、色泽黄亮、鲜香味美、脆如响铃、营养丰富,很受浦江百姓的欢迎。

  有人曾说:不同的季节,在浦江有不一样的邂逅,更有不一样的旅行。无论是它的古朴,还是它的婉约,无论是它的文化,还是它的斑斓,无论是它的特色小吃,还是它的诗画,都会给你留下一个全新的印象,这里就是浦江。

推荐阅读

相关视频

更多>

新浪简介 | About Sina | 广告营销 | 联系我们 | 招聘信息 | 网站律师 | SINA English | 通行证注册 | 产品答疑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© 1996-2015 SINA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

0